漳河新区漳河镇团坊村保留着一座古单拱石桥,因桥筑在长沟上,人们称它“长沟桥”;也有传说,这座古桥是当时善人们共同捐资修建,所以又叫“同善桥”。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距离荆门中心城区约13公里的团坊村,在长沟桥修建者后人李红元的引领下,来到桥所在地。
距离村委会约两公里处的山坳里有一条沟叫长沟,长沟上有一座至今保存完整的石拱桥,就是村民们口中的“长沟桥”。根据修桥者的后人讲述及推算,这座桥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当年参与修桥者李学元的第六代孙李世勋老人曾向他的子孙讲述了古桥的故事:在古代,团坊村是通往南漳的必经之路,因人烟稀少,在山间绕行常有土匪拦路抢劫,杀人越货。为了躲避劫难,人们将通往南漳的路改经山下李家屋场和徐家屋场。在长沟上架起三座单石拱桥。其中“同善桥”材质为条石,用糯米掺石灰浆砌,为单拱石桥。桥基座高1.2米,拱高约2米,跨度约3米,桥面铺有宽30厘米、长50厘米、厚10厘米的长方形石板。上世纪50年代,在桥的北边修水库的人们忙于回家过春节,还没顾上修溢洪道。春季发洪水冲跨水库堤坝,淤塞了桥北头的积水龙潭。凶猛的洪水冒过同善桥顶,冲跨了下游的两座单拱石桥。如今长沟里只剩下了一座“同善桥”。李世勋的孙子李红元介绍,该桥历史有桥碑志可考,但上几辈人将石碑做成了石碾,现已损毁,村里虽有残碑但字迹模糊已经无法辨认。
当年,李世勋的爷爷曾参与长沟桥的修建,一座桥渡人无数。如今李世勋的孙子、“80后”李红元,大学毕业后回村创业,通过种植无花果带富村民,还获得荆门市十佳大学生创业之星、漳河新区劳动模范等荣誉。一座桥连接几代人的记忆,也让优良家风得以传承,李家几代人同心向善是团坊村的一个缩影,也成了“同善桥”最好的注脚。
历经岁月的洗礼,饱经山洪的考验,“同善桥”依然屹立不倒,堪称奇迹。岁月无声,跨越百年,这座桥用它独特的方式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团坊村是湖北省绿色生态示范村,每逢秋冬季节,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记者 张亚男 文/图)